白头鹤的繁殖、迁徙及越冬观察研究

白头鹤的繁殖、迁徙及越冬观察研究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8272

标签:

摘要: 1991~1993年,在逊克县和北安县发现了白头鹤繁殖巢,这是白头鹤的中国繁殖的首次报道。 白头鹤(Grus monachus)繁殖的森林湿地中,与繁殖在开阔沼泽中的丹项鹤(Grus japonensis)等鹤类在地理分布和繁殖习性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白头鹤只...

1991~1993年,在逊克县和北安县发现了白头鹤繁殖巢,这是白头鹤的中国繁殖的首次报道。

白头鹤(Grus monachus)繁殖的森林湿地中,与繁殖在开阔沼泽中的丹项鹤(Grus japonensis)等鹤类在地理分布和繁殖习性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白头鹤只繁殖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从贝加尔湖东部和雅库茨克南部的勒拿河域至阿穆尔河流域的森林湿地和沿海地区比金河流域中;迁徙分两路,一路经中国三江平原和朝鲜半岛至日本出水和八代越冬;另一路经中国莫莫格、向海、北戴河抵达长江中游升金湖、鄱阳涌、洞庭湖和龙感湖越冬,近年来,部分群体还留在韩国大邱附近越冬。另外,在俄国外贝加尔湖和蒙古乌勒扎河流域有非繁殖个体的分布。表1 世界白头鹤越冬数量分布 引自阿其波《鹤类保护行动计划》1996

越冬群体 数量(只) 趋势 来源
中国

升金湖

鄱阳湖

洞庭湖

龙感湖

300

360

200

425

稳定

波动

波动

移动

王歧山 1991

宋相金 1995

桂小杰 1995

胡鸿兴 1995

韩国 大邱西 200 下降 赵三来 1995
日本

出水

八代

8000

50

稳定

下降

真野 1995 河村1991

江口等1993

总计 9400~9600 稳定

目前,世界白头鹤的种群数量估计为9400~9600头,分为6~7个越冬群体(表1),未见亚种分化。IUCN将其定为易危种,CITES列入附录I中,中国则指定为I级保护动物。

显然,中国是白头鹤的主要迁徙路过地或停歇地和部分群体的越冬地。至于在中国的繁殖地,曾有人估计可能存在,但一直未能发现。为证实这一可能,我们1990~1996年间对整个东北地区白头鹤的可能繁殖地进行了全面调查。终于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与北安县交界处沾河上游找到了一繁殖巢,首次记录了中国白头鹤的繁殖。同时,对白头鹤的迁徙和越冬做了相应观察。

繁殖巢的发现

1991~1993年连续3年,在北安县和逊克县交界处,南北河和沾河上游发现白头鹤繁殖巢1个。1991年6月初,由北安县南北河一工人在当地4分叉公路9km处,离道350m的小溪旁湿地中发现一巢,巢内有2枚卵,1枚被惊飞亲鸟滑落水中,未能孵出,另一枚取回继续孵化,第二天便破壳出雏。雏鹤开始不进食,强喂鱼和饭食,7天还不能站立。后好转,发育基本正常,很亲近人,自由飞出而能返回。1992年5月送哈尔滨动物园,鉴定为白头鹤无误。该鹤至今存活良好。

1992年9月,仍在上述旧巢附近,即在4分叉公路13km处,离道300m左右,距旧剿匪约4km处(旧巢当年未利用)发现一巢,并在其附近得到1只尚不能起飞的幼鹤,送动物园鉴定为白头鹤无误。根据以上线索,我们于1993年5月18日又在旧巢附近,距去年旧巢8km(离前年巢12km)处发现一繁殖巢。巢址在逊克县东南端,地理坐标为48o07ˊN,127o52ˊE,巢位于沾河上游山谷内的灌丛沼泽沼泽中,海拔441m。巢周围生境为低山缓坡(≤5o)次生林,山峰海拔464m。主要树种有水冬瓜赤杨(Alnus sibi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山杨(Popalus davidiana)和少量落叶松(Larix gmelini)。山谷中生长着茂盛的灌木草丛,当时(5月)积有5~40cm浅水。主要灌木或木本有丛华(Betula fruticosa),柳叶绣线菊(Spiraea salioifolia)和沼柳(Salix brachypoda)等。主要草本植物有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小叶樟(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和驴蹄草(Caltha palustris),还有泥炭藓(Sphagnum sp.)等。

巢位于小溪旁的小池塘内。池塘面积约4m×10m、水深20~40cm,池内长有黑三棱,密度约30株/m2。巢置于池的东北角,亲鹤由南而入,走过池塘,跳到巢上。池中三棱嫩草被出入鹤践踏和叼食水上部分而形成明显的水上通道。

巢大小为80cm×75cm×8cm,巢缘离水高12cm,巢村主要就地取材,绝大部分为三棱草、乌拉苔草、小叶樟,有少量沼柳枝条掺杂其内,并混有淤泥压实。巢内有2枚卵,卵土黄色,缀有棕色斑点、呈椭圆形,卵长短径为57.2mm×92.7mm和57.7mm×92.2mm。

白头鹤雌雄轮换坐孵,一只在巢上,另一只在附近200~1000m处警戒或活动。孵化初期,雌雄坐孵时间大致相等,随着孵化时间的加长,雌鹤坐孵时间明显增多且夜晚多由雌鹤承担。晨昏换孵时,雌雄对鸣1~2分钟,但较丹顶鹤鸣叫得次数少,时间短,亦不够明亮,2km以外多听不到。

白头鹤为早成鸟,一旦孵出便可活动隐匿,难于观察。只发现亲鸟每隔15~20分钟在巢区上空飞翔,且多次在1991年和1992年旧巢附近近碱场水域中捕鱼进食或运食。由此估计此3巢可能是一对繁殖鹤在不同年份所为。显然是由于人为破坏,巢址不断向北、向更安静偏僻的地方移去,然适宜的取食地却不多,故仍利用原取食地。而取食地与巢区的相隔(达12km左右),肯定不利于育雏。

此外,1990~1996年在整个繁殖期,除繁殖以外,每年都可发现其他2~3对飞翔,只是未找到巢,难于肯定繁殖与否。不过,由此可能联想到,如若减少干扰,加强保护,这2对或许更多对白头鹤有可能在此繁殖。

此外,我们在三江平原状饶河(俄比金河对岸)、挠力河、洪河、乌苏里江流域及乌裕尔河流域进行了多年多次寻找和调查,但均为开阔沼泽地,不具备白头鹤繁殖条件,未发现繁殖巢。对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林区也做了系统的调查,但只因白头鹤繁殖巢十分隐匿,白头鹤活动又十分谨慎和很少鸣叫或鸣声不明亮,未能找到、见到繁殖巢和白头鹤个体。

迁徙观察

白头鹤的迁徙研究较繁殖研究多而有成效。日本自1979~1992年间在日本出水环志181只,在俄罗斯比金河和达斡尔河汉域分别环志5和7只。结晶在日本回收9只(5只来自比金河4只来自斡尔河),另外在朝鲜半岛发现2只死在非武装地带西部和在大邱(韩国)发现2只,此4只均环志自日本(尾岐等 1994)。1991年和1992年日本又在俄罗斯达斡尔保护区捕捉2只白头鹤并携带无线电发报器,后释放,尔后作卫星跟踪回收信息。结果对其中1只白头鹤(9376号)共追踪164天,回收155点。该鹤自9月30日下午最后一天在达斡尔,10月4日在中国洮南,且停留6天,10月11日晚到达锦州,13~16日晨在唐山,16日晚到达黄河口,17日抵滕县(鲁),而后至寿县(皖)(18日),并滞留1~2夜,于20日到达西河口(皖),并休息一段时间,于10月28日和11月4日间转至鄱阳湖(赣)越冬地。由此,白头鹤的迁徙路线基本确定为二条,一条由比金河直接到达日本八代或出水,还有一条为由达斡河经朝鲜半岛抵达出水,并由环志预测到和卫星追踪确认,由达斡尔河经向海、黄河口到达鄱阳湖的迁徙路线。遗憾的是,由于未能在勒拿河流域的繁殖地环志或携带无线电发报器,或环志数过少,故未能证实路经我国林甸-扎龙一带的迁徙情况。

经我们在林甸的观察,1992年春季,白头鹤首见日为4月20日,2群,共243只,其中幼鹤30只,占总体的12.4%。终见日为5月14日晨,共84只,分4批(28,16,23,17只)。向东北繁殖地离去。期间虽有部分个体的来去交换,但基本呈减少之势。其中约150只停留4~8天后离去,估计多为繁殖对。而60~70只留到月底,5月份只余下20~30只,最终离去日5月14日又观察到84只,由此,在林甸的春季总停歇日达25天。估计这群中大部分个体不繁殖或繁殖成功率不高。

林甸白头鹤迁徙数量统计表

时间 总数(只) 幼鹤(只) 幼/总(%) 平均(%)

1992 0420

0421

0422

0423

0424

0428

0430

1514

1006

1010

1016

243

141

154

124

143

91

28

84

88

88

39

30

18

18

15

17

9

3

8

16

16

7

12.35

12.77

11.69

12.10

11.89

9.89

10.71

9.52

18.18

18.18

17.95

11.71

18.14

1996 1031 118 (郭为民提供数字)南迁日甚推迟

秋季在林甸的首见日为10月6日,有2群,共88只,其中16只幼鹤,占总体的18%,略高于春季,但较丹顶鹤春季幼鹤比23.6%(冯科民等 1985)还低,其原因有待研究。终见日为10月16日,共39只。

在林甸停留期间,白头鹤基本成大群活动,但取食时可区分其各个家庭,较少鸣叫,安静、警觉,人类难于靠近。取食多在农田,一般是先拾取散落的麦粒,后多在翻耕的土地上挖啄地下根茎及少量昆虫等,啄食频率达70~78次/分钟。一般不与其他鹤或雁类混群,但取食时可与灰鹤、白枕鹤和鸿雁等相邻。取食时间4:30~8:00和16:00~19:00。

白头鹤的取食地、白昼休息地及夜宿地间基本是分开的。一般来说,取食地较固定而远,停歇地和夜宿地相对较近,生境也更隐蔽,多在苇塘深处,积有10cm左右浅水,但夜宿地的水更浅或无水。无警式头鸟,遇有情况,迅速报警,继而整群起飞逃遁,周围亦有丹顶鹤、大鸨、雁鸭类等,但不混群。

春季,白头鹤在林甸停歇期间所占空间并不大、大约只占6km×5km,停留时间约25天;秋季所占空间更小,停留期间更短,仅10天(表3)。这估计同秋季较易取得玉米等食物有关。值得提出的是,白头鹤的迁徙停歇期同人类的干扰直接相关。干扰少,食物多而易拾,则停留期短;反之,不断被干 扰,取食时间被延长,则补充营养和恢复体力时间加长,迁徙停歇期就变长。这自然对繁殖和继续迁徙去越冬地是不利的。

另外,据我们在北戴河的迁徙观察,1989年秋季为527只白头鹤;1991年秋季记录到159只。从1985~1991年的观察记录上看,每年的数量波动较大且90年代以来其数量明显减少。这是否说明白头鹤种群数量的减少还是这一群体转向日本去越冬有待证实。越冬习性

世界白头鹤分为6~7个越冬群,其中最大群在日本出水(表1)。在这几个越冬群中,八代群在近15年内由250只减为不足50只,种群呈明显下降之势;大邱群倍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压力,亦表现减少之势;龙感湖群季节性波动很大;鄱阳湖和洞庭湖报道较少,但亦呈减少之势。唯升金湖群基本保持稳定。而出水群几乎完全依赖人工饲喂,密度过大,恐发生疱疹病毒病的蔓延和鸟机相撞、撞高压线等,应力求疏散以求降低密度。

年份 季节 升金湖 龙感湖 鄱阳湖 洞庭湖 备注
1982 冬季 130 - 56 -
1983 春季 280 - - -
1985 春季 163 - 183 59
1986 冬季 176 - 210* - 为同年春数量
1987 春季 360 46 - 120
1989 - 275 407 - 120
1991 - 346 213* 358* 87 为1992年春数量
1993 春、冬 309 52 56* 22 为1992年数字
1995 300+ 425 360 200* 东洞庭湖为53只
1996 冬春 120 - - 44 为杨蛾头东洞庭湖数字
作者

王岐山

Coulter(1989)

Harris(1991)

朴仁珠(1993)

胡鸿兴

朴仁珠

(1993)

丁铁明

宋相金

(1995)

王岐山

桂小杰

雷刚

1993年2~3月,在升金湖和龙感湖观察白头鹤的越冬情况。升金湖2月26日遇见309只,龙感湖3月10日见52只,均为最多见日。此结果亦证明升金湖相对稳定在300只左右,而龙感湖群则波动较大。

自1982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中国越冬地的白头鹤观察数列表4中。须指出的是,1995年世界鹤类基金会统计的白头鹤数字普遍偏高,有些相差甚高。

作者利用1991~1993的在升金湖和龙感湖的观察资料,详细列出了每个家庭及亚成体群的成员组成情况。家庭成员组成一般能列出8种形式,但未见过两幼鹤无成鹤照顾的家庭,也未见1成鸟带2幼的家庭,故表中只列出6种实际情况。实际观察中,较难判定的是3或4只一群的家庭,还有亚成体群。观察时,首先明确判定无当年幼鹤,然后仔细观察综合判断是否为2成1幼或2成2功,若分不出差异只好主观地定为亚成体(本文就做了这种处理)。此法也难免产生一些误差,但这种情形不多。亚成体群的特点是群体较大,又在运动时不分成若干家庭即可定为亚成体群,观察时要耐心,一定要跟踪半个小时,甚至1~2小时就能确定之。

1991~1993年间升金湖和龙感湖的越冬白头鹤的家庭结构及其组成。由表5的家庭统计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出种群中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为此,先由表5各家庭的现存成幼情况,按每家庭双亲和平均一窝繁殖2只估计出死亡数,便可简单地计算出成体和幼体的死亡率

成鹤的参加繁殖率为71.34%,而成鹤的年死亡率为11.28%,其中繁殖鸟死亡率为59.46%,未繁殖成鸟死亡率为40.54%,即参加繁殖鸟死亡率较未繁殖成鸟高近20%。幼鹤近死亡72只,死亡率为30.77%。亚成体的死亡率计算过程愚忝体(No)死亡率(DR)计算出前年繁殖初成鸟数(Nt),再特效药出参加繁殖数(BR)。白头鹤繁殖死亡率估计表

成员 家庭数 鹤只数 成体 幼体
现存 死亡 年初 现存 死亡 繁殖
未繁殖 47 79 79 15 94 - - -
28.66% 17.44% 27.15% 40.54% 28.66%      

1 幼

2 成

15

32

15

64

15

64

15

0

30

64

-

-

-

-

-

-

繁殖 117 374 212 22 234 162 72 234
71.34% 82.56% 72.85% 59.46% 71.34% - - -
1 幼
1成1幼
2成1幼
2成2幼
3
16
53
45
3
32
159
180
0
16
106
90
6
16
0
0
6
32
106
90
3
16
53
90
合计 164 453 291 37 328 162 72 234
死亡和成活率 88.72% 11.28% 100% 69.23% 30.77% 100%

264只成鹤估计能繁殖264只幼鹤(1窝2只),而其去年幼鹤的死亡率仍计为30.77%,则尚余183只幼鹤,而此幼鹤至今年成为173只亚成体(调查到的数),也就是亚成体的死亡率为5.46%(成活率为173/183=94.54%)。在117个繁殖家庭中,父母双亡且只留下一只幼鹤的有3个,占2.56%;伤偶单亲携带1只幼鹤(2只群)的有16个,占13.68%;父母丧1保1子(3只群)的有53个,占45.30%;父母双亲拥有双子的较完好家庭(4只群)有45个,占38.46%。

王岐山(1981)在升金湖统计到1幼鹤家庭占57%;2功鹤家庭占24%。胡鸿兴(1993)在龙感湖观察到3只家庭占26.55%;4只家庭占35.86%。而日本几乎没发现过超过1只幼鹤的家庭。

可见,虽有统计方式上的差别,但1幼家庭(3成员)的比例是相近的,即约有一半繁殖家族在完成一个繁殖期和一次迁徙越冬后就丧失掉1幼鹤,而保存完好2功家庭则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则波动在24%~38%之间,甚至完全没有。即早期由于保护不佳而没有一家能保全双幼的。造成幼鹤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人类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主要原因。显然,我们保护白头鹤及其生境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有关白头鹤的食性,在繁殖地主要以沼地越桔和山酸果蔓为主,还吃蚊幼虫以及其他昆虫、蛙、极北鲵等(Anndreev 1974);在越冬地主要吃苦草根,单性苔草根,旱亩蓼嫩芽、马来眼子菜的果实及根茎,还有稻谷、螺、蚌等(王岐山 1988)。

结论

1991~1993年连续3年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和北安县交界处发现白头鹤繁殖巢1个,此为中国白头鹤繁殖首次报道。巢位于次生林灌丛沼泽中的小水域(4m×10m)中,海拔441m,巢大小80cm×75cm×8cm,巢村主要为苔草,小叶樟,少量沼柳条并掺杂淤泥压实。巢内2枚卵,大小57.5mm×92.5mm。巢区和取食地相距200~12000mm,运食嘴雏频率每15分钟一次。

白头鹤迁徙路经黑龙江省林甸一带沼泽地。春季停留期为4月20日至5月15日;秋季为10月6~16日。春季数量达200多只,秋季不足100只。春秋两季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白头鹤成体年死亡率为11.28%,幼体死亡率为30.77%,亚成体年死亡率为5.46%。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