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唐宋以后黄淮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494

标签:

摘要: 从唐代中叶开始,黄淮海平原的湖泊和沼泽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农耕区的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带至下游的泥沙剧增,湖沼淤浅迅速,河湖滩地一旦生成,即被垦为农田,使水体面积缩小,甚至趋于消亡。由于黄淮海平原面积辽阔,黄河及其他河流决口、泛滥的地域...

从唐代中叶开始,黄淮海平原的湖泊和沼泽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农耕区的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带至下游的泥沙剧增,湖沼淤浅迅速,河湖滩地一旦生成,即被垦为农田,使水体面积缩小,甚至趋于消亡。由于黄淮海平原面积辽阔,黄河及其他河流决口、泛滥的地域差异,河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上湖泊和沼泽演变的时间、特点和具体原因有所不同。

河北平原北部永定河冲积扇上,在《水经注》里记载著名的湖沼夏谦泽、督亢陂、雍奴薮等,在唐代开始已被永定河水系的泥沙所淤浅。如督亢陂在北魏、北齐时还起灌溉作用。唐初《括地志》里还说“督亢陂径五十余里”。但到了晚唐,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晚唐太和六年(832年)在故督亢陂地置新城县,属涿州。说明9世纪初督亢陂已淤为平地。夏谦泽在唐代已不见记载,当已消亡。雍奴薮原为海侵退后的潟湖.由于地势低洼,斥卤严重,不宜垦殖,所以比较稳定。明万历《顺天府志》卷1记载古雍奴鼓时说:“宝坻之南、天津之北三角淀,大三角淀即其处也。”直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相继在其中开挖了筐儿港、青龙湾等排水渠道,以及近代开挖的潮白新河等等,才将古雍奴薮湖沼洼地分割成黄庄洼、自沽洼、大黄铺洼、七里海等滨海沼泽洼地,并相继脱水.现今大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

在河北平原南部,先秦时期以大陆泽为代表的湖沼群,在北宋以后也发生重大变化。大陆泽在先秦时为《禹贡》河水所汇。战国中期以后,《禹贡》大河断流,大陆泽汇集了今巨鹿、隆尧、平乡、任县、永年以及邯郸等数市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地表 径流,水域十分广大,由于来沙不多,大陆泽基本上能维持先秦时代的大湖形态。但是到了唐后期的《元和郡县志》里,在巨鹿和昭庆县境内的大陆泽,仅“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且“葭芦、茭莲、鱼蟹之类充仞其中”,呈现出一片沼泽化的现象。其后受滹沱河南派决流的影响,古大陆泽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部分,东北部分在陆泽、鹿城间,不久因滹沱河冲积扇南缘的游覆和北宋黄河的决淤,即告消亡。西南部分在巨鹿、昭庆间,在北宋大观二年黄河北决淹没了巨鹿城,波及隆平县,大陆泽也为黄河带来 的泥沙所淤浅,湖底抬高,湖水顺着葫芦河向下游泄人今宁晋东南、《水经注》所载的泜湖地区,潴汇成宁晋泊。明初开始,宁晋泊为南徙的滹沱河所汇注, 湖面水域不断扩大,而上游原大陆泽则继续缩小。明代中期,在洪水季节,宁晋泊 与大陆泽连成一片,合称大陆泽;枯水季节,则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宁晋泊称北 泊,南部为大陆泽称南泊。然其主体部分已在北泊,南北两泊间有河道相通。清雍正年间导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南泊再次缩小。以后正定、广平、顺德三府广开稻田,截水灌溉,南泊大陆泽来水大减,渐趋淤平。道光年间“大陆泽在任县,不过一泓宛在”而已;而宁晋泊自明初后受滹沱河淤泥灌注,也不免“日就高仰”。至清末,南北两泊随着湖底抬高,积水通过子牙河下泄至河北平原中部的文安洼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大陆泽终于消亡。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