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太湖的概况及演变过程

我国太湖的概况及演变过程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8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055

标签:

摘要: 太湖基本概况 太湖的演变过程 生态系统恶化 相关链接 太湖基本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地区因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延续千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地区经济...

太湖基本概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地区因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延续千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地区经济发展更是步人了快车道,加上城市化进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激增造成大量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人江、湖水体,导致本区绝大多数河、湖受到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太湖作为流域的汇水中心,大量污染物随流水汇聚到湖泊中,导致太湖水质快速下降、富营养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系统退化。

太湖的演变过程

1987〜1988年,主要污染物年人湖量为:TP1988.53t、TN28106t、CODtv145419.8t。而1998年主要污染物年人湖量则为TN39171.3t、TP2866.33t、CODa240486t。因此,造成了太湖水体主要环境指标恶化,水质下降。据有关部门推测,20世纪60年代太湖水体属I〜II类水体;70年代发展至n类;80年代初平均为n〜in类,so年代末则全面进入in类,局部为见和v类;9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IV类,1/3水面为V类;到2000年,太湖湖面m类水质仅占6.7%,IV类水质占85%,V类和劣V类占8.3%,已无I〜n类水质。从上可知,在近20年中,太湖水质平均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

太湖富营养化过程也进展迅速。在20世纪60年代全湖尚属贫-中营养状态,五里湖尚属中营养状态;1980〜1981年以中营养状态和中富营养状态为主,中营养水面约占全湖面积的41.5%,主要位于以平台山为中心,西至夹浦、东至湖心的水域,中-富营养型约占全湖面积的41.3%,主要位于太湖南部及东西山之间,望亭湾、宜兴沿岸的水域;富营养型约占全湖面积的16.8%,主要位于梅梁湖一带及部分沿岸水体。到了1987〜1988年,太湖中营养类型消失,中富营养水面占59.5%,主要分布于太湖中心水体,富营养水面增至40%,主要分布于五里湖、梅梁湖及太湖西岸,其范围相当广。1995年太湖大部分水体达到富营养水平,五里湖和梅梁湖达重富营养水平,到了2000年,太湖除了湖心区、湖州市长兴片区和苏州市片区湖面尚为中富营养状况,其余湖面均为重富营养状态,全太湖平均为富营养状态。太湖自20世纪60年代的贫-中营养状态,到2000年全湖平均为富营养状态,在短短的40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在自然状态下需要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对湖泊影响之巨大。

生态系统恶化

随着湖水质量的下降、富营养化过程的加快,太湖生态系统亦朝着不良的方向演化,生态系统的组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种类数减少,个体数和生物量剧增,且在“水体”蔓延。1987年之前,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在86〜97种之间变动,但自1987年以后的5〜6年间,种类数减少了11种,平均每年约减少两种,而藻类的数量却呈几何级数增加。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升含量仅数万个;70年代上升到10万个/L;80年代为100万个/L;90年代达到1000万个/L。1990年夏季水华大暴发时个别测点的藻类个数髙达13.2亿个/L,生物量达108mg/L。藻类发生上述变化,反映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上升。

2.浮游动物自1960年以来,种类数和个体数量也有较大的变化,且耐污种类增加。根据夏季6〜7月的资料,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由1960年的57种.增加到1980年末的79种,然后急剧下降至1995年的40多种;数量亦呈总体下降趋势,1960年为3687个/L,而1993年仅为455个/L。1960年几乎未见污染种类,1980年出现微污至中污带水体指示种,如眼虫、巨腕轮虫和异尾轮虫等,1987年又出现微污至中污染种类,如水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后者几乎全湖性分布。1993年发现污水中常见的钟形虫大量出现。萼花臂尾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大量繁殖,太湖中浮游动物耐污种类数量的逐渐增加,反映了湖水污染加重和营养程度的攀升。

3.底栖动物种类数虽然变化较小,介于40〜60之间,但是不耐污的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则减少了25%〜40%,而耐污的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则显著增加。

4.水生植被严重退化、种群数减少、分布范围缩小和优势种更替。20世纪60年代,太湖水生植物有66种,沉水植物优势种为马来眼子菜。当时,沉水植物在全湖广泛分布,五里湖亦有大面积的分布,到1993年水生植物仅有17种,其优势种已演替为苦草。70年代调查时,五里湖已无天然水生植被;90年代,原在竺山湖生长茂盛的沉水植物已近灭绝。

东太湖沉水植物群落的面积正在逐渐缩小,与1960年相比,1981年减少了49.19%,1996年减少了53.88%。沉水植物群落的类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60年,以马来眼子菜-黑藻和苦草群丛为主,其面积占水生高等植物总面积的63.5%。到1980年,马来眼子菜-黑藻和苦草群丛在东太湖湖心区已全部消失,仅在东太湖与大太湖交汇处有少量残存。自1984年以后,东太湖网围养殖大规模开展,马来眼子菜和黑藻等优势种被大量利用,原有的空间逐渐被微齿眼子菜和后来引种的伊乐藻及其与微齿眼子菜群丛所取代。1960年东太湖尚无微齿眼子菜群丛,1996年时,该群丛及部分伊乐藻-微齿眼子菜群丛已占东太湖水生植被总面积的52.7%。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